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
古代没有防水材料,是如何做建筑防水的?来看看
时间:2020-11-17 来源:中国防水保温施工网
家里做过房屋装修的朋友都知道,像屋顶、卫生间、厨房这些容易积水潮湿的地方,做防水是必不可少的流程。有些人就好奇了,古代没有种类繁多的防水材料,建筑究竟是怎么做到防水的?
中国建筑的防水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,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建筑防水经验。比如“以排为主,以防为辅”,“多道设防,刚柔并济”等等建筑防水设计理念,直到现在仍然被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所采用。
做坡设沟以排为主
房屋渗漏,水为患根,屋面存水,地下水困,必然致漏,尽快排出就减少80%的渗漏率。所以创造坡屋面,并加大坡度以利排水。
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°,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°,利用陡坡使水急下,再巧用惯性冲出檐外。地下建筑的设计也是注重排水,地宫设盲沟通向远方更低的沟壑。
古代没有防水材料,是如何做建筑防水的?来看看
早期茅草屋顶不能杜绝渗漏,更不能小坡大跨度,必须创造新的防水材料。瓦的诞生使屋面发生巨大的变革,建筑跨入新时代。但是,早期的瓦吸水率很高,潮湿比较严重,于是加强对瓦质的研究。使其擀密如石,敲击如磬,吸水率降到3%,优于现代的瓷器。
与此同时在瓦上余釉烧结成完全不吸水的琉璃。瓦是构造防水,瓦瓦搭接是有缝的,总有搭接不当的地方,雨水易渗入。为此创制全封闭的卷材——铅锡背,沥青油毡于18世纪末诞生,而我国在500年前就有了金属卷材。
多道设防刚柔并济
小块的瓦上下左右搭接,如果想做到滴水不漏、百年不渗是很困难的,单靠一层瓦防水是不够的,必须多道防线。瓦下增加青灰背,类似现在的水泥砂浆,青灰背上铺灰背,灰背厚约10厘米,由磨细石灰与细黏土混合拌匀,掺水,拍实,就像现在的混凝土刚性防水层。现在我们防水原则是刚柔结合、多道设防亦很相似。
木柱防水并非涂一道漆,而是7层做法,要达到柱内水分出得来,又要雨水浸不进。
因地制宜就地选材
南方地区
古代南方,针对地面渗水、潮湿的现象,发明了干栏式建筑,这种建筑最早见于河姆渡文化中,距今大约5000多年了。干栏式建筑先是在底面立起多个柱子,然后在柱子中间搭板建造房屋,这样房屋的底面和地面就有了一定的距离,不用直接接触潮湿的地面了。起到了防水的作用,现在在我国的云南、贵州等地的农村仍然可以见到干栏式建筑的使用。
北方地区
北方地区,夏季多雨,并且由于北方地面多为黄土地面、墙壁也为土墙,下雨特别是暴雨很容易使得墙壁渗水倒塌、地面也会被雨水浇出坑,所以,北方地区在设计房屋建筑的时候,使用了筒瓦、滴水和散水等设施。筒瓦扣住屋顶的木椽防止屋顶漏雨、滴水位于筒瓦的一头把屋顶的雨引下来,散水铺在地面雨水打上去会被散开,不至于直接浇到地面上。
▲正在铺设的散水
选材施工苛求质量
材料选择
至于防水材料,我国古代房屋以及墓葬中都使用过的一种材料就是“白胶泥”,是利用石灰硬化形成的一种粘性极大的建筑材料,在建造墙壁或者地面的时候,铺上一层白胶泥,可以有效地起到防水作用。这种白胶泥在南宋时期的很多砖石墓葬中也有使用,砖层之间添加一层,可以避免地下水渗入对墓葬造成破坏,当然,白胶泥的粘性极大,也起到了一定的防盗作用。
施工质量
古代对施工质量要求非常严格,以至于到了苛刻的程度,不像现在有那么多豆腐渣工程。如制灰背,石灰膏与细黏土掺均匀,肉眼看不出白灰点来。铺平拍打密实后,可达到永不渗水。给皇家施工,稍不合格遭杀身之祸。对于瓦的检测,先敲击听,一块一块地验,然后再试水观察吸水情况。铺砌瓦不仅放线,每丈长铺砌块数严格控制。